【育儿】不想让孩子“长歪牙”?家长应适时做这件事!
【育儿】不想让孩子“长歪牙”?家长应适时做这件事!
1.戒除不良习惯
常见吮指(吃手指头),吐舌,咬唇(上、下唇),下颌前伸,口呼吸等。
如果儿童形成习惯,每日多次重复不能自控,多会对牙齿乃至颌面部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,所以要早发现,及时戒除。严重者可以使用口腔不良习惯矫正器。
3岁以前婴幼儿吮指多与心理行为发育有关,3岁以后或持续更长时间就可能导致前牙不能闭合,即前牙开秴。如果在4-5岁时戴用矫治器阻断吮指习惯,就可以改正牙齿的开合。
2.生长发育期尤为关键
乳、恒牙替换期可以出现暂时性的牙齿排列不齐,一般不必急于矫治。但是前牙反咬合、下颌功能性后缩(小下颌)、上下颌牙齿咬合关系异常等,需要及早诊断。
某些情况下,在孩子的生长发育期内,利用儿童生长潜力用功能性矫治器来调节,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牙弓的生长潜能,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。由于病情复杂多样,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使用。功能矫治器应严格选择适应症,在特定时间内矫正咬合紊乱。如果无法做到精确调整,还需要作二期治疗。所以,建议家长每半年带孩子到专业儿童口腔医生处做口腔检查,由专业人员来判断孩子的牙齿是否能够开始矫正。
3.牙齿替换完毕是最佳时机
当孩子12岁左右牙齿替换完毕时,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与颌骨间的发育也基本调整完成,但牙齿排列不齐和咬合紊乱的情况均不会自动消失。此时是各种牙齿错合畸形矫治的最佳时期。12岁左右的孩子组织代谢旺盛,可塑性高,对外力刺激的生物反应性较好,矫治周期短、效果好,且矫治完成后也更容易保持。
1.心理准备
牙齿矫正需要在口腔内佩戴不同的牙齿矫正器,有较明显的异物感和不适感;牙齿矫正的周期比较长,短则半年,长则2-3年,复诊次数多;佩戴期间,需严格注意口腔卫生及纠正某些进食习惯。
以上这些均需要在开始矫正前,家长与孩子充分沟通。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在开始矫正以后很好地遵从医嘱。患儿良好的配合,是矫正成功的一半。
2.临床的检查和治疗
矫正牙齿前,需要先进行龋齿的充填治疗。如果有慢性牙龈炎或者牙周疾病,存在牙石,需要进行牙周洁治,也就是洗牙的治疗。有些坏牙无法治疗的,经过矫正设计需要拔除的,就应当予以拔除。
3.制定设计方案
以上程序过后,真正进入矫正阶段。需要拍牙片和临床制取牙模型。根据不同的情况,拍摄单独的小牙片或者全口牙片,并且酌情拍摄头颅侧位片;做功能矫正的孩子还需要拍摄手腕骨片,分析生长发育期。综合临床检查,各种牙片的测量和牙模型的数据分析,医生方可作出设计方案。根据设计方案,有的需要拔除正畸牙齿,也有的需要额外特殊的准备装置,比如种植支抗钉,因人而异。
1.须适应异物感/不适感
每个做牙齿矫正的儿童,在初次佩戴矫正器时,都会有强烈的异物感和不适感。佩戴活动矫治器(可摘),大多数人会有明显的异物感,常常伴有恶心,吐字不清,口水增多等现象。佩戴固定矫治器(无法自行取出),常常会伴有口腔黏膜破溃,相应位置磨出口腔溃疡的现象。这些现象都是在短期可以通过调整来过渡和适应的。
2.谨防不洁性牙龈炎/牙齿龋坏
佩戴矫治器后,尤其是固定矫治器,在矫正器和牙齿粘结部位,更容易存留食物残渣和菌斑。为了保持牙周和牙齿的健康,需要做到更有效的的清洁,尤其在进食后及时清洁牙齿和矫治器。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弱,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协助。
3.患者须遵从医嘱
来源: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、首都儿科研究所 作者:邵若蘅